[社情與民意]恢復傳統文化活動 豐富市民節日生活
文章來源: 作者: 時間:2005-07-20社情與民意2005第十期(總第18期)
中國農工民主黨湖南省委宣傳處編 2005年7月19日
我黨黨員、邵陽市政協委員、夏衛民同志說: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盡管當時的物資生活是相當貧乏的,孩子們年頭盼年尾,好不容易捱到了過年,才盼來了一件新衣幾頓美食。可現在想來,總覺得那時候過年遠比現在有滋有味得多:臘月里,往往還不到除夕,每天晚上大街上人聲鼎沸,耍燈舞獅的、扭秧歌踩高蹺的、腰鼓隊彩龍船等等,游行的隊伍一撥接一撥,熱鬧非凡,午夜不散,吸引著大人和孩子們一樣追著看:廣場里,搭著簡易的戲臺,隔三差五的有專業文藝團體或是草臺班子登臺演出,有花鼓戲、漁鼓調,歌舞升平,韻味綿綿,免費讓人看個夠。那年節的滋味讓我足足回味了四十年。
時至今日,物質生活的豐富雖然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但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節假日文化生活卻是蒼茫茫一片空白,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早被丟進了爪哇國,或是被電視取代,千家萬戶除夕同看一臺戲——瞧別人過年。近年來,連那蹩腳的做派的春節文藝晚會,也被人們看得膩煩了厭倦了,于是乎不少人(其中有多少黨員干部啊)逢年過節休息日里只有打牌搓麻將,甚至通宵達旦,既傷財又勞命,何苦也——沒辦法!每逢黃金周七天長假,雖然物質生活充裕,但也不可能人人都去旅游吧,但缺乏文化娛樂活動的人們又該上哪兒充實心靈中的空虛呢?其實在外面的世界里,各地都有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如廟會等等,為節假日增添了不少亮點。盡管我們的有關部門節日里也在公園里搞了些燈展、猜謎會等活動,可商業味太濃,缺乏大眾化,不能給更多市民精神上的享受。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傳統佳節,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物質文明如何進步,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是不能丟掉的。人們常說越是傳統的就越是民族的,殊不知,優秀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的崛起。而一個城市文化的發達和市民精神面貌的改變,與城市的經濟和社會進步是同步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中國離不開文化的濡養。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筆者對此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希望:
一、把恢復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市民節假日文化娛樂生活,作為文化、體育等相關部門的大事來抓,既要發掘、整理我們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項目,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也可移植外地的優秀節目,逐步形成規模,產生出新時代的廟會。這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的重視,更需要地方黨委及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二、組織引導企事業單位成立舞獅隊、舞龍隊、秧歌隊、腰鼓隊、高蹺隊等人員相對固定的民俗表演隊伍,文化體育部門要不遺余力地指導排練,以求在藝術形式及節目內容上不斷的推陳出新,節假日組織上街游行演出,雙休日可以在本單位自娛自樂。這樣既可以為本單位制造廣告效應,又能凝聚人心,有利于本單位各項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三、各單位組織的傳統民俗文化表演隊伍,經費自負,人員補貼應該只是象征性的,要鼓勵人們樹立奉獻精神,在奉獻中娛樂別人,也娛樂了自己,更能鍛煉身體,活動活動出出汗,對現代都市人來說,何嘗不是好事呢!
四、有關部門應積極為缺乏場地的表演隊伍提供或開辟一些公共場所,用于排練、表演、比賽。只要組織得法,相信這些活動可以吸引不少市民參與,如果能形成有規模的新時代的“廟會”不僅可以帶動第三產業及旅游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的整體形象無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城市的文化品位越高,經濟與社會的進步就越快。
五、我們有些政府部門每逢慶典、節日或盛會之時,熱衷于明星演唱會,舍得花大價錢(這可是財政的錢、納稅人的血汗錢)邀請歌星影星走穴,其實這樣做難免使人覺得格調低下甚至粗俗,其幕后還可能產生腐敗甚至犯罪。不如來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大游行,來個各種文藝節日大匯演,既然是大家的事,就全民參與全民同樂共慶,還可以節省好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