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宋國勝委員:推動基礎科學與雙一流高校建設 助力湖南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宣傳處 作者:王瑾 時間:2025-01-14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湖南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宋國勝反映:基礎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是支撐國家戰略需求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強勁引擎。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發源地和科技成果的主要孵化器,在基礎科學研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則是全面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科研實力的戰略決策。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投入
長期以來,基礎科學研究在科技進步中充當著關鍵性的支撐與引領角色。然而,由于其特有的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性,基礎研究常常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的挑戰。
(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議省政府及科技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基礎科學研究的財政投入,顯著提升基礎科學研究在科研總經費中的比例,逐步建立起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
(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實施稅收優惠、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投入基礎科學研究,以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
(三)推動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雖然基礎科學研究以純理論探索為主,但其潛在應用價值巨大。應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提前介入基礎研究領域,構建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創新鏈條。
二、深化雙一流高校建設
雙一流高校建設不僅是提升高校整體水平的必要措施,更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支撐。湖南省的高校(尤其是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應抓住此機遇,全面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
(一)優化學科布局。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優勢力量建設若干“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學科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學科引領。
(二)強化國際合作。擴大與國際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深化基礎學科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拓展國際交流渠道,提升湖南高校的國際化水平。
(三)引育創新人才。制定長期人才發展戰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與條件,吸引和培養全球一流科研人才,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激勵機制。
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之間亟需建立高效鏈接,使科研成果真正造福社會和經濟發展。
(一)建立完善的轉化機制。設立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孵化器,降低科技成果轉化門檻,以更優惠的政策與配套經費支持,促進科研成果在本地實現轉化。
(二)深化產學研用結合。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實質性長久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通過基礎科研解決企業在關鍵技術上的難題,使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緊密契合。
(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體系建設,保障科研人員的合法權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熱情。
四、提升科研評價體系
基礎科學研究的特性要求評價方式不能單純以短期成果為導向。我們需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與激勵機制。
(一)完善評價標準。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重視其長遠影響和原創性,優化以論文和專利為基礎的評價體系,將對社會和產業的長遠貢獻作為重要考慮因素。
(二)鼓勵長期研究。建議在我省設立周期更長的基礎科研基金,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長期項目支持,使研究者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用于自由探索。
基礎科學研究和“雙一流”高校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合作。我們相信,通過合理的政策導向和充足的資源分配,湖南省的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一定會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為“雙一流”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