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推進礦業固體廢物利用和高效處置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5-01-15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推進礦業固體廢物利用和高效處置的集體提案。
我省礦產資源豐富,礦業開發歷史悠久,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綠色礦業作為我省“4×4”傳統支柱產業,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由于行業稟賦特征,采、選、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廢物,其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一、選礦尾砂和錳渣綜合利用不足
我省選礦尾砂資源化利用率低,目前全省共有529座尾礦庫,主要以尾礦庫貯存的方式進行處理。根據《關于印發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的通知》(應急〔2020〕15號)要求,“自2020年起,在保證緊缺和戰略性礦產礦山正常建設開發的前提下,全國尾礦庫數量原則上只減不增”,尾礦庫新建難度增大造成尾礦庫容與區域資源量嚴重不匹配,未來生產保障存在不確定性,選礦尾砂開路已經成為綠色礦業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以湖南省礦產資源集團為例,每年產生選礦尾砂為235萬噸,由于填充條件和成本考慮,井下充填利用率不足20%,且充填成本接近90元/噸。在用尾礦庫共11座,多數處于運營中后期,因此部分企業計劃引入第三方公司對尾砂進行建材化利用,其技術成熟度和未來產品銷售渠道開路都需要運行后進行驗證,消化利用能力不明確。此外,錳渣資源化利用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目前尚未有成熟運營的錳渣綜合利用項目。
二、資源化利用設施運行不暢
部分針對礦業固體廢物利用的設施由于市場行情、管理政策和財政補貼等原因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造成固體廢物大量貯存,存在環境風險。部分企業自行利用和處置設施由于缺乏填埋場配套,造成整套生產線停運,固體廢物必須外委處理,增加了運輸風險,也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此外,省發改委先后撥付1.5億元在冷水江建設一條為2萬噸/年的砷堿渣利用線專門處理錫礦山地區歷史遺留砷堿渣,但在運行過程中各級財政補貼無法及時足額到位,造成該條生產線無法長期穩定運行,歷史遺留砷堿渣環境風險無法消除。
三、有色行業砷產品和副產品開路受限
我省有色金屬礦多為高砷伴生礦,造成鉛鋅冶煉產生的污酸渣、砷銻煙灰,銻冶煉產生的砷堿渣,銅冶煉產生的高砷煙灰等產生量大,綜合利用后的砷開路受限。含砷廢渣以安全填埋處置的費用一般高達3000元以上,且危險填埋場的容量不足,造成含砷廢渣處置難。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加大推進選礦尾砂和錳渣綜合利用力度
一是結合《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綠色礦山建設規范要求,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制定適合我省省情的選礦尾砂綜合利用相關技術規范;二是支持選礦尾砂“有價金屬提取+建材化利用(隔聲屏障、免燒磚等)”、礦山修復回填利用等項目立項及環評審批;三是推動錳渣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科技攻關,出臺相關政策,推進開發錳渣膠凝材料制備與大摻比建材化利用技術,加快錳渣無害化資源化試點示范,循序漸進推進錳渣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
二、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
一是市縣行政主管部門支持采礦廢石“有價金屬提取+建材化利用”項目,推進采礦廢石高值化利用;二是充分考慮礦業企業維持正常生產和經濟效率的需求,鼓勵企業在廠區及周邊地區選址新建配套危險廢物填埋場用于固化渣的安全填埋;省市區三級財政分擔模式,加大對環境風險高的歷史遺留廢渣(如砷堿渣)處理費用財政投入。
三、針對砷治理探索新的模式
一是參考國外先進經驗,開展高砷危廢的深井填埋技術上有可行性研究和論證,將該項技術和工藝規范和指南作為中遠期工作加以推進,填補該領域管理體系的空白,保障項目合規落地;二是開展砷堿渣源頭減量技術研究與攻關,將銻冶煉鼓風爐升級為新型爐體,在源頭上實現砷、銻分離,從源頭上減少含砷固廢產生;三是開展砷鐵合金、砷銅合金在配種等材料領域的應用,增大砷的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