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劉保湘委員:建議將洞庭湖區蘆葦生態修復納入省預算內基建投資專項
文章來源:社會服務處 作者:王曉光 時間:2025-01-17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湖南省政協委員、常德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常德市委會主委、常德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劉保湘呼吁:將洞庭湖區蘆葦生態修復納入省預算內基建投資專項。
據劉保湘委員介紹,洞庭湖區是全國14個蘆葦主產區之一,湖區蘆葦主要產區涉及常德市(4個)、岳陽市(6個)、益陽市(2個)等3市12個縣市區。截至2017年底,湖區蘆葦面積達130余萬畝,蘆葦總產量86.48萬噸,占全國蘆葦總產量的30%以上,就業人員5.8萬人,直接收入超6.4億元。201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引導洞庭湖區域蘆葦制漿造紙產能退出的決策部署。此后,蘆葦面積及產能急劇縮減。到2024年,洞庭湖區蘆葦總面積約100萬畝,收割面積約59.1萬畝,產量僅36.86萬噸,較2017年下降57.38%。經估算,洞庭湖蘆葦總固碳量由棄收前2017年140.09萬噸減少至2021年66.24萬噸,減幅52.72%;釋氧量由棄收前的100.25萬噸減少至49.07萬噸,減幅51.05%。由此,棄收后蘆葦氣候調節價值降低5.9億元。
劉保湘委員認為,造紙產能退出后,面臨以下問題:一是蘆葦規模化利用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途徑;二是蘆葦連年大面積棄收腐爛造成湖區生態環境污染,影響生態環保達標;三是棄收造成蘆葦群落快速退化,生物量銳減,濕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現有生態功能面臨嚴重破壞;四是蘆葦棄收腐爛加劇洞庭湖水質富營養化,易誘發火災,影響航運安全和行洪安全;五是蘆葦產能退出,湖區3萬余名葦農和19家蘆葦管理單位后續安置發展問題成為政府負擔,50余家葦企面臨生產轉型。
劉保湘委員指出,洞庭湖區蘆葦生態迫切需要修復有三個原因:
一、黨中央有要求。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岳陽考察時殷殷囑托要“守護好一江碧水”,同時關心詢問造紙企業關停后蘆葦用途問題,并強調: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把蘆葦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二、生態環保有需要。一是蘆葦具有凈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氧氣、固磷固氮固碳、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平衡功能。將蘆葦保護納入洞庭湖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可以幫助實現2030年洞庭湖總磷濃度下降至0.05毫克/升的生態環保目標。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食物鏈形成以及鹿、鳥類、魚類的繁殖、遷徙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三是全面推進蘆葦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可招引生物基新材料、綠色甲醇、綠色農業等企業,實現蘆葦生態環保價值和經濟價值轉型。四是提高新生蘆葦的生物量,提升湖區蘆葦種群固碳釋氧能力,促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三、財政壓力很緊迫。一是有利于解決葦農的民生就業問題,為地方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積極助力;二是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及綠色蘆葦資源,引進和培育綠色環保生態產品,輸出環保產能,壯大綠色企業隊伍,與世界碳匯交易實現生態補償機制相結合,可以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利益最大化;三是無論是湖區生態效應、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能的需要,蘆葦面積都要達到100萬畝才能形成規模效應。按省委、省政府指導意見,要求洞庭湖區需修復蘆葦面積40萬畝,提高產量65萬噸。每個市按照每年支持1—3個縣(市區),每個縣市區每年按蘆葦面積比例支持200萬-500萬元,每年需投資13500萬元。
為解決洞庭湖區蘆葦生態修復問題,劉保湘委員建議:
將洞庭湖區蘆葦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連續3年納入省預算內基建投資專項,從而將蘆葦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的決策支撐和資金支持,在生態環保、科技研發、平臺創建等領域加大資金扶持和獎補力度。3年內引進戰略投資,建設生物質能源項目,實現市場化運營良性循環,拓寬融資渠道,多方面破解資金短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