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郭細軍委員:加快打造我省銀發經濟新“藍海” 并布局國家級中心產業園區的建議
文章來源:辦公室 作者:楊文蒿 時間:2025-01-17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湖南省政協委員、婁底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婁底市委會主委郭細軍建議:加快打造我省銀發經濟新“藍海”并布局國家級中心產業園區。
郭細軍委員介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銀發經濟正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是人口老齡化為銀發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潛力。根據《湖南省202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湖南60歲及以上人口占22.23%,65歲及以上占16.46%。全省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呈逐年加劇狀態,加之人們養老開始追求獨立生活、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等,呈現個性化、多元化趨勢,銀發經濟發展的健康休閑市場空間巨大。二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政策導向十分明確。自2000 年開始,我國發展老齡事業,繼而形成老齡事業與老齡產業發展并重的格局;2024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從四個方面總共26項舉措力促銀發經濟發展。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銀發財經專家周超在《下一個風口:中國銀發經濟黃金三十年》中,測算湖南60+人口對應銀發經濟市場容量3881億元,失能老人市場規模115億元,長護險市場規模測算約為40.3億元。三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區位條件優越。湖南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樞紐,交通網絡發達,經濟輻射能力強,礦產、水力、農業等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張家界、岳麓書院、鳳凰古城、富厚堂等著名景點和紅色旅游如韶山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提升了湖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擁有南湘雅醫療系龍頭,為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四是婁底已規劃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婁底市位于我省幾何中心,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服務床位44張,構建“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建成全省首家適老化產品展示體驗商城,正大力推動婁底康養谷項目落地。已將萬寶新區范圍3300余畝土地規劃建立中部地區銀發經濟產業園,其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婁底醫院為支點,規劃打造高層次的醫療康養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的現代化康養產業高地和高標準的科研創新和轉化平臺,建設面向全省、輻射長三角地區的生態康養新城。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和困難:“未富先老”抑制銀發經濟發展,銀發供給與老人需求錯位失衡,社會資本缺乏持續進入的動力,“買不到、買不好、買不安心”等現象較為突出;銀發產業鏈不全不強不優,相關政策內容還不完善;銀發經濟各方主體協調不暢,參與主體“條塊割裂”的分工格局致使積極性受阻且服務連續性較差。
因此,郭細軍委員建議:
一是洞察趨勢,推進高站位頂層設計。做好規劃設計。將發展銀發經濟納入湖南“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銀發經濟發展領導小組,設立銀發經濟工作專班,建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發展銀發經濟相關事宜。加大政策扶持。盡快研究出臺《湖南省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二是科學規劃,構建特色化發展布局。搭建平臺規劃產業園區。加快布局婁底中部地區銀發經濟產業園并納入“十五五”規劃省級項目,同時積極爭取該園區納入國家10個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范圍。筑巢引鳳帶動示范引領。大力推進老年友好型城市創建,支持養老服務企業連鎖化、集團化發展,發揮“鯰魚效應”,激活市場,示范引領帶動我省養老產業的“蝶變”。鏈接資源培育醫養品牌。積極引進國內領先的“醫養康相結合”企業,圍繞老年人康養需求,重點發展智能化日用輔助產業鏈、安全便利養老照護產業鏈、康復訓練及健康促進輔具產業鏈。
三是整合資源,賦能多元化服務體系。推動多業融合發展。促進養老服務業與餐飲、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游、家政、物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多元融合服務。推動集中養老服務模式向小型化、連鎖化、社區嵌入式轉型,向社區居家養老“靠攏”。開發集產品研發、營銷、交互和評估為一體的養老服務智慧體系,打造多元融合的服務模式。推行多點融合一體。建設“養老+健康養生”、“養老+旅居”、“養老+文化休閑”等基地,鼓勵各市州依托區域生態、醫療、文化等資源優勢,建設一批醫養融合型、康養旅游型、多業融合型的健康養老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候鳥式旅居養老模式,打造集文化體驗、健康養老、休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文旅小鎮。
四是統籌協調,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相關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相關崗位的待遇水平和職業發展空間,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銀發經濟”,為“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