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加強重要水體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防治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5-01-18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加強重要水體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防治的集體提案。
我省湖泊、水庫、池塘星羅棋布,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漁業歷史悠久。但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隨著水產養殖不斷發展,尾水排放對重要水體的影響日益凸顯。以東洞庭湖為例,該湖泊總磷平均濃度由于養殖尾水污染影響較大,至今仍未降至0.05mg/L,在2024年第三輪中央環保督察再次被反饋“養殖污染問題突出,洞庭湖區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防治壓力大”。養殖尾水污染已成為我省漁業發展產業之困、環境之觴,進行污染防治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嚴把準入關,遏制高污染養殖項目發展
一是科學劃定水產養殖“三區”。按照不同養殖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水體功能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定水產養殖區、布局限養區、明確禁養區。合理確定水產養殖業發展規模、結構和布局,嚴格控制限養區養殖規模,科學確定養殖容量和品種,嚴控重要水體岸線不合理的水產養殖項目和規模總量。二是嚴控水產養殖高污染項目。嚴格環評審批,嚴控網箱、圍網投餌養殖項目建設,嚴控環境敏感區漁業養殖項目建設,嚴控牛蛙、烏鱧、大口鯰養殖場(戶)等高污染項目建設。三是對已建成污染項目實行退養。對已建成的養殖場開展全面排查,針對高污染養殖品種實行應退盡退、應治就治,對環保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的非法水產養殖項目,以及無尾水治理設施和不能保證尾水達標排放的項目,經查處整治后仍不能達到要求的,全面實施退養。
二、勇克技術關,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
一是推進生態設施漁業試點。投入漁業高質量發展中央資金,加快培育優質設施漁業項目,探索開展水產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陸基園池循環水養殖、室內魚菜共生及陸基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等水產養殖項目試點,大力發展水產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通過轉型升級推進水產養殖減排。二是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持續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和國家級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創建活動。全力創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場,合力打造一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三是深入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蔬菜種植生態共生綜合種養等健康養殖模式,積極推廣標準化用藥減量技術、優良苗種繁育養殖等健康養殖技術。引進全自動高效凈水裝置等先進尾水處理設施,建立水產養殖清潔生產制度,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
三、強攻治理關,提升尾水治理項目效能
一是實行尾水治理工程項目化。積極建設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項目,將其納入漁業高質量發展補助項目和漁業循環發展項目。二是督促規模養殖場開展自治。對規模水產養殖場開展現場執法檢查,督促其認真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對未安裝或不正常運行尾水處理設施,以及尾水檢測不達標的養殖場,責令限期整改,督促其按照環評要求,參照指導標準開展規范化整治。三是開展養殖連片集中治理。以《池塘尾水治理設施化工程建設參考指南》為指導,在重點養殖區域持續推進集中連片池塘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和池塘生態化改造。因地制宜采用工程尾水治理、種養結合、老舊池塘清淤改造、生物凈化以及人工濕地尾水處理等模式,全面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程。
四、精控排放關,確保養殖尾水達標排放
一是加強水產養殖場環保執法監管。推進養殖場尾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規范尾水排污口設置,加強采樣檢測,依法加大水產養殖污染執法檢查力度。在池塘集中清塘、排水或換水期加大抽查檢測頻次,確保尾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水污染物達標排放。二是建立天然養殖水域常態監管機制。壓緊壓實責任,采用“組巡查、村為主、鄉負責、縣市區監管、省市督查”的監管模式,加強對禁、限養區水庫等天然水域投肥投餌、網箱網圍、矮圍、珍珠養殖等違法養殖行為的監管。三是開展涉水產養殖水域水質監測。做到精準防污控污,及時有效掌握重要水體漁業水生態環境狀況,對漁業水環境污染實施靶向治理,有效防范化解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