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整合優勢資源將湖南打造成中非新能源領域合作高地
文章來源:參政議政處 作者:王家璐 時間:2025-01-18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整合優勢資源將湖南打造成中非新能源領域合作高地的集體提案。
非洲各國新能源市場潛力大,而湖南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湘非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有著廣闊空間。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目前湘非新能源合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雙邊貿易結構失衡。湖南對非進出口額逐年增長,但雙邊貿易結構不平衡。非洲鋁礬土、鐵礦石、銅礦等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卻因能源電力短缺、用電成本高昂,無法支撐冶煉加工業發展,80%以上的礦產只能以初級產品的形式出口;進口則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加劇貿易逆差。
二、在非利潤匯兌困難。由于大多數非洲國家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外匯短缺,因此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控措施,導致在非投資合作企業的利潤難以匯回國內,嚴重制約了中非間的投資貿易發展。
三、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湖南各大高校累計培養非洲40多個國家的近3000名留學生,然而許多非洲國家在新能源領域項目和系統設計、安裝和維護方面的人才儲備仍然嚴重不足。
四、貨物流通渠道受限。湖南與非洲主要依靠鐵海、江海聯運通道及航空貨運。空運航線少頻次低,鐵海、江海聯運通道需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和上海,物流效率較低,貨運成本較高。
為此,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建議:
一、完善頂層設計,積極打造創新生態
一是充實科技合作框架。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為基礎,將湖南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電化學儲能、輸變電裝備寫入行動方案,并納入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議程。二是做實國際合作平臺。依托中電48所牽頭的“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重點突破高效低成本電池/組件制備自動化技術、大型光伏電站效能優化及并網技術,在埃及建設太陽能光伏工程體系并配套建設示范場,為我省太陽能光伏產能、光伏并網等工程技術走入非洲打造樣板。三是加強科技多維互動。推動海上風力發電全國重點實驗室、湘電集團、中車株洲電機等聯合組建“中非海上風力發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推動電能變換全國重點實驗室、長高高新、金龍電纜、威勝電子等聯合組建“中非輸變電裝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探索湖南與非洲在風力發電、輸變電裝備領域的合作,加快產能出海。
二、靈活“易貨貿易”,化解資金流動限制
一是探索多重易貨方式。借鑒華為“牛肉換基站”、奇瑞“木材抵貨款”經驗,以光伏、儲能設備兌換非洲優質農產品。二是提升資源產品附加值。在解決電力供應的基礎上,依托中南大學、中國五礦旗下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株洲冶煉集團等有色金屬冶煉先進技術及工藝,將非洲有色金屬納入供應鏈整合。三是完善金融服務布局。鼓勵各大在湘銀行擴大在非洲分支機構設點,推動各金融機構擴大有針對性的普惠金融服務比重,為更多在非經營的新能源企業提供可持續的金融支持。
三、培養本土人才,支持人員合作交流
一是培育本土產業工人。對接“未來非洲”計劃,推廣建設“魯班工坊”“楚怡工坊”,鼓勵新能源企業在當地擴大招聘規模、培訓當地員工。二是積極舉辦援外培訓。借鑒華自科技水電技術國際交流培訓班經驗,與非洲共享新能源相關經驗、技術和成果。三是委托培養屬地人才。利用中南大學等高校新能源優勢學科群設計人才培養項目,積極與巴斯夫杉杉、中偉新能源等企業共同搭建高水平、深層次教育平臺,實現政企、校企優勢共享互補,為非洲培養優秀人才。
四、拓展物流通道,降低貨物交易成本
一是進一步優化航線布局。增加“湘非”主要城市航線和經停航班,提高商務人員往來便利程度,提升湘非新能源產品經貿往來效率。二是推進“湘非”口岸實體建設。借助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設立湘非貿易綜合服務與駐非外貿服務平臺,整合提供融資、退稅、通關、物流等一站式服務,加快新能源產品貿易便利;在非洲內陸地區開展物流通道建設,聯動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打造與非洲國家門到門、端到端的全程國際物流模式,降低對非經貿合作物流成本。三是建設國際智慧物流體系。探索實現北斗衛星對“湘非”海上航線高精度信號全覆蓋,打通信息化盲區,實現中非國際物流全程有效監控與管理。